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导演|一场关于女性命运共同体的畅想

MOViE MOViE MOViE MOViE 影城上海前滩太古里 2023-08-13

MMMonday 9.12

纪念票根


在中国纪录片界,杨荔钠「年少成名」,早在2000年便以《老头》在世界顶级的纪录片节展中获奖。她拍摄广场上跳舞的老年人们(《一起跳舞》),又深入跟随了其中一对的曲折(《老安》)。她把镜头指向家庭史,在「私影像」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的时候,拍摄了《家庭录像带》。她也用镜头陪伴了《野草》中的孤儿近二十年。又用一部《少女与马》记录了自己的女儿和少女骑手伙伴们——新一代的青少年。


杨荔钠的纪录片与剧情片创作是穿插进行的。因此作为「女性三部曲」的剧情片也汇集了她在现实记录中沉淀下来的母题和关注,并藉由虚构更明确地表达她对女性身份和女性经验的自觉,从婚姻关系(《春梦》)到母女关系(《春潮》),描绘了女性在不同亲密关系中的困境和可能性。《妈妈!》带着一种实验的态度去推演不同形态的女性状态和情感关系。母女相处,能堪比夫妻互动吗?记忆退却时,被现实与历史压抑的少女情状会浮现吗?当母女的身份标签也被彻底忘记,爱还成立吗?


《妈妈!》也是杨荔钠最具社会关怀的作品。9月25日,MOViE MOViE 影城所举办的「阿尔茨海默联映」后,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汤彬肯定了影片的意义。阿尔茨海默病不是自然的衰老症状,而是一种病理变化。对于患者而言,越早筛查、越早干预,越有可能延缓疾病的发展。在这样一部影响力广泛的影片中,出现患者有意识地去就诊,在银幕上配合剧情打出症状的字幕,都有利于加强社会对这一病症的认识。


据汤彬描述,现实中也有这样高龄母亲照顾高龄女儿的例子,而影片所呈现的困难尚不及现实中的十分之一。回归到《妈妈!》的故事本身,杨荔钠并未依仗任何原型。在蒋玉芝和冯济真这对母女身上,投射了她对母女关系的理想,也注入了她对于何为尊严、应如何维护尊严的思考与生命态度。


9月12日,MOViE MOViE 与@书本放映 共同组织了 MMMonday 活动,并有幸请到杨荔钠导演进行映后连线。以下是杨荔钠与大家的对话。


导演 杨荔钠

杨荔娜,少年学习舞蹈,曾做过舞蹈演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出演过贾樟柯导演的《站台》。1996年开始纪录片工作,是中国新生代民间纪录片代表人物之一,《老头》是她的第一部纪录片。2013年执导的剧情片《春梦》入围第42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第3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别关注奖,由此开启了女性三部曲——《春梦》、《春潮》、《春歌(妈妈!)》的创作。


上一代老知识分子,我们慢慢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他们曾经像灯塔一样照亮过我们


MOViE MOViE:

在2015年前后,影片的名字是《春暖花开》,而后改名为《春歌》,再到今天它成为了我们所看到的《妈妈!》。但这3个名字,都代表了影片的不同面向。就请您从影名的流变开始聊起吧。

 杨荔钠:

首先,感谢大家在中秋节假日抽出时间来看《妈妈!》。虽然我现在手机界面里只能看到我自己,但我能想象你们在电影院里注目着大银幕的样子。虽然我看不见你们,但我可以用我的想象力去观望你们。

9.12 MMMonday 现场

影片确实之前有过好几个名字。我的「女性三部曲」片名中都有「春」字——从《春潮》、《春梦》到《春歌》。《春梦》拍摄了女性的青年,《春潮》是女性的中年。到了第三部,我很笃定应该拍摄一对老年女性的生活。

《春梦》(2013)、《春潮》(2019)、《春歌》(2022)

改名为《妈妈!》,是因为它更具有普世性和现实意义。这部电影,我很清楚它是需要跟观众对话的。《春潮》因为疫情没有在大银幕上映。而《妈妈!》这部影片,与吴彦姝老师扮演的蒋玉芝和奚美娟老师扮演的冯济真,这对母女的生活相关,更加聚焦在母性议题和女性议题上。


「妈妈」是我们每个个体都特别熟悉的人。我们从小到大,可能叫的次数最多的就是「妈妈」。但「妈妈」在很多时候是被忽略的。因为「妈妈」的角色太正常、太日常了,日常到我们可以完全忽视她的重要性我们第一次学语言、第一次站立爬行,十几年的求学一直到成家立业,再到中年和古稀......我们可能会记得人生的不同阶段,但我们未必记得自己叫过多少次「妈妈」。可每次叫「妈妈」的时候,或许就是我们最需要她的时候。

MMMonday 的礼物

我对「妈妈」的理解是,妈妈一直在哺育你养育你,把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当我们成熟的时候,她却进入衰老期、衰弱期。


我们也会在职场中受到挤压、在婚姻关系中受挫,疫情中我们也可能有无法与家人团聚、与母亲团聚的时刻。在刚刚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我很希望大家的确沉下心来,与现在已经不太容易想起的「妈妈」这个词产生链接。


如果说我们在这段高度凝练的情感体验之后,当我们从电影院离开后,能够想起这些最日常、最普通的人物关系,那我认为也是有意义的。因此,我认为这部影片叫《妈妈!》会更具有普世性。

而影片的老年议题,是从我的纪录片处女作《老头》以来就一直关注的。我们国家现在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这些问题很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怎样安放好老人们,是我们年轻人的责任。人到中年,我把跟自己性别相关的母性议题与老年议题结合在了一起。


影片的角色塑造涉及知识分子的身份。其实,对上一代知识分子,我充满了敬意。他们经历过很多人生风雨。《妈妈!》中的母女不是我《春潮》里的那对为了世俗的细节一直死磕、难以和解的母女。蒋玉芝和冯济真不是,她们有对生活的态度,有对应该如何有尊严地老去非常具体的想法和行动。这些都是在我的创作过程当中,非常想探讨的。

阿尔茨海默病也是。目前在国内外,它都是特别严峻的一种疾病,而且越来越低龄化。我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发现,有甚至50岁左右记忆就被侵蚀、拿走的患者。我们首映的这几天在上海、杭州都有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以及义工志愿者的家属做专场。他们都说我们的电影做得非常及时,因为大众现在对这种疾病的认知还不够。

9.25 MOViE MOViE 举办阿尔茨海默主题联映展,邀请上海剪爱公益创始人在 kubrick 分享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知识

结合这几点因素,都让我认为,「妈妈」这个词会让影片得到更多观众的理解和共鸣。上映这三天,我们一直路演下来,也确实感到让更多人能进电影院、更多人能在这部影片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感受和力量,就是我们做这部电影的意义。


MOViE MOViE:

您做纪录片这么多年,对于人情百态的观察和表现,很多会来自于纪录片的积累。在塑造这对母女的时候,您是否有一些现实中的原型来辅助创作呢?

 杨荔钠:

这部影片完全是我虚构出来的,也是跟我生活最没有关系的。我觉得做纪录片给我的经验,优势在于让我特别善于观察生活,为我提供了了解社会的养分,这些是如果我不做纪录片可能无法获得的。但这对母女,与其说有具体的原型,不如说上一代老知识分子,都是我的原型。我可以在书中阅读他们的过去,他们现在也生活在我的身边。我们在公交车上、在公园里、在餐厅里,偶尔都会碰见他们的身影。但现在时代正在放慢他们的脚步,我们也慢慢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他们曾经像灯塔一样照亮过我们

所以与其说是原型,不如说是那一代人的精神气质,是我创作最原始的文本的来源。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很体面地、很有尊严地过完我的晚年,就像电影里的这对母女一样

观众1:

导演您好,这是我第一次看您的影片。我可能更多是想做个分享。您说这部影片是想和观众建立一个对话,我想起码对我来说,您想传达的讯息我都接收到了。我外婆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直是我的妈妈去照顾她……刚刚影片结束之后,我得冲出去擦一下眼泪再回来。

我没想到刚刚主持人问您说是否有原型时,您说其实没有。我特别惊讶。因为影片的许多场景和情感都非常真实。比如有一场戏在养老院中,当女儿离开放映厅后,又绕到后台去偷偷看一眼妈妈,真的特别动人,把母女关系抓得非常好。我自己也在创作,第一和第二部作品分别触及了阿尔茨海默病和母女关系。前不久我正好跟母亲吵了一架,也是刚刚获得和解,这之后我选择了留在父母身边,再与他们同住一段时间。看到您这部影片,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并且我会更加好地去珍惜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谢谢导演。

 杨荔钠:

无论是创作还是跟家人关系,我也是到了50岁才懂点事,年轻的时候也跟父母死磕,但时光能教会我们很多。所以也是人到中年,我才有一部,或者说回到一部,比较能够去谈「爱」,谈「理解」的电影。


观众2:

我对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的理解是,她们共同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我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家族里面有这样的情况。我的一个姐姐身体状况不太好,不能够独立生活了。伯伯就说,如果到最后,她走在前面的话,他会选择和女儿一起走。我想问您最后这个镜头的处理,有这样的考量吗?另外,从您个人出发,如果您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呢?

 杨荔钠:

嗯。听你这么说,我也感到非常难过。但我想,关于生命的终极问题,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课题。「生老病死」其实一直是我创作脱离不掉的主题。她们在海边的这场戏,我把她理解为一个开放式的结尾。那些浪花代表了人生的浪潮,代表了母爱的伟大和力量。她们在海边学走路,回到小时候的样子,那是人之初,生命轮转,重复再来的一个象征。海水张开了它的胸怀,去拥抱所有热爱它的人。这是我对那场戏的解读。

最后是母亲在「照顾」女儿,对吗?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我认为母亲对女儿的爱不仅仅体现在变成母狼、去做饭、给她盖多少次被子。我觉得她真正对女儿的爱,在于她保护了女儿的尊严。女儿之前有洁癖,是强迫症。所以她们在餐厅的那次谈话里,母亲说「我会像你清洗我一样,报复性地清洗你」。那不是一个玩笑,是母亲对女儿的承诺。


哪怕没有这部影片,我自己平时也会思考,我老了以后该怎么办?当我面临疾病的时候我该怎样?我该怎样照料我的父母?我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状况。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很体面地、很有尊严地过完我的晚年,就像电影里的这对母女一样



女性的命运共同体,能怎样在一部电影中被观众看见?这是我在创作中要不断思考的


观众3: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片段暗示父亲的去世,比如女儿在桥前捧着菊花。虽然没有明示,但我觉得可能是父亲在这座桥附近去世的。我想问您是否有对父亲的去世做过具体的构思呢?

 杨荔钠:

作为一个导演,给每个角色的故事做详细的构思,是我必做的功课,否则父亲就不成立了。不论是卡司还是故事情境中,似乎父亲都是不在场的对吗?但一部分我想说的就是,父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在很多家庭中,就是缺席的。尤其在上一代人自己的生命进程当中,有人很早地就离开我们。这部电影里父亲这个角色也很重要,他连接着母亲和女儿的过去与未来,他也是这个家庭特别重要的精神支柱。


女儿也可能恰恰是因为对父亲怀有深深的愧疚,才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因为这是她内心特别大的隐痛。当这种病缠上身的时候,一会儿像魔鬼侵蚀她,一会儿又给她短暂地打开了枷锁。女儿发病后反倒变得有笑容了,反倒吃饭香了,反倒在她不认识母亲的那一刻,能跟母亲说出她心中的秘密了。在这部影片里,父亲是不可或缺的,他在女儿眼里是虽死犹生;他穿过那道死亡之门,会和他们一家人团圆。这可能也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缩影。对每一个家庭而言,生命、缺失、消亡,都是正常的。

女儿手中拿着替父亲出版的书——

《父亲的最后考古日记》

但我更想表达的是父亲跟女儿、跟女性、跟这一家人深深的思恋与爱。发病前后,女儿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回到她的童年时光,踩在父亲脚上跳舞。她日思夜想的都是父亲。这一家人在山洞说「我爱你」的时候,我想这些对女儿来说都不是幻觉,那就是她们一家人真正幸福美好的时光。无关疾病跟想象,那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情感。


MOViE MOViE:

说到这一点我也有个问题。杨荔钠导演有一部纪录片,大陆的观众很少有人看过。但在很多文献中,我们知道它的重要性,就是《家庭录像带》。在《家庭录像带》中,您把摄像机对准了自己的家人,追问父母离婚的原因。那部影片也提到,孩子对于父母的某种「背叛」。而且这种「背叛」其实并不是来自孩子有意识的加害。但这样的隐痛会对这个孩子未来的一生,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或者至少是绵延数十年的影响。在《春潮》里,对于父辈的背叛,在故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到今天的《妈妈!》,这个背叛的幽灵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人物前史的交代。这是我所看到的在您的作品中一些延续下来的东西,不知道您对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回应呢?

 杨荔钠:

(笑)你的问题也够狠啊。我觉得背叛和忠诚,或者背叛和不背叛,是相对的。尤其在我们幼年的时候,在亲密关系里边——在我的电影里面,我确实一直都没有回避掉这些。那反过来我也想说,无论是从《家庭录像带》那时,还是《春潮》,到现在的《妈妈!》,我一直都在讲,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当中,面临「背叛」这件事情的时候,她们的态度是什么

《春潮》中郝蕾饰演的女记者郭建波

这种态度其实对我很重要。当我们生活里出现太多让人失望的事情,或者令人不堪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去处理当下这个情境。这是我无论在创作还是生活中,都在思考的一部分。


与其说「背叛」是我一直延续的主题,不如说我想在「背叛」中找到每一个角色,包括我的母亲。那会儿我二十多岁,我是从我母亲身上,真正地开始从内向外看,看我周边、还有世界上所有的女性群体。她让我看到女人的良善还有悲喜,是让我从内部看向外部,很重要的一个引导的过程。所以我一直说,我的「女性三部曲」不是一个终结,恰恰是一个开始。因为在我有限的生命和创作生涯里,有太多太多讲不完的女性故事,因为这些女性身上有太多的美德,坚韧、温柔、宽容、良善……那些都是双刃剑。那我怎样能用我的作品来跟周遭的世界对话?女性的命运共同体,能怎样在一部电影中被观众看见这些都是我在创作中要不断思考的话题。

「女性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MOViE MOViE:

非常感谢您的这种勇敢和「狠劲儿」,把一些私人性的体验,放大到公共领域当中。而这其实也是许多个体、家庭都会产生共鸣的创伤,但可能并未真正找到一个出口去诉说它。不论是虚构还是真实,我觉得您拍片的态度一直都是「给予这个人多一些可能性」,所以背叛也不是道德上的终审判决,而是多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可能的关系的一个契机。



我设计让女儿发病,而不是母亲,就是要让这场风暴更加不可预测。疾病不是老人们的特权,不是吗?


观众4:

一开始偷东西的那个女孩,在3年后带着孩子回到这对母女家,陪了她们一段时间。我想知道这个姑娘有什么背后的故事,或者是隐喻呢?

文淇饰演的偷东西的女孩周夏

 杨荔钠:

这两天在路演当中我也经常被问到——女孩周夏和冯老师的关系。我认为她们是双向救赎。冯济真本来的职业就是老师,当她看到一个这么年轻的生命处在迷茫期,她肯定有她的态度。在公交车上她们相见的那一刻,冯没有大声喊出来「小偷」。这不是她对待他人的态度。她把脸转向了一边。


在那个可能被暴露的时刻,收到这样的反应,周夏可能比其他任何情况下有人去暴露她会有更多惊慌。周夏从派出所里被冯济真假释出来的时候,她们在餐厅,冯济真递给她一个信封,里面是一点钱。周夏拿过钱的时候,冯济真没有跟她说过一句台词对吗。一直是周夏在说话,但周夏从她的目光当中,我相信能接收到信任、良善,也能接收到期许。你也可以说,冯济真看到周夏,可能会想到年轻时候自己,那个时候她犯错没有人告诉她。但周夏不一样。周夏犯错,她还有机会可以改。所以当周夏3年以后带着她的小女儿回来,我想那是女性代际之间的一个延续。周夏可能就只待了一晚上,她像风一样来,像风一样走,但会让这对母女有片刻的安宁和抚慰。那个时候冯济真已经不认识周夏了,但是她并不怕她。周夏给她的嘴画口红,她特别开心,也愿意让周夏睡在她的房子里。我想这就是女性命运共同体,是她们之间很深的连结。

生活里边,我们有老人、中年人,也有年轻人。如果这部电影只有这对母女,那我认为太悲伤了。我也想通过周夏的出现,找回一种人际关系。我们曾经拥有的这种人际关系,但它现在很大程度上被关闭、被忽略、被躲藏、不被信任。不是因为我们有血缘关系,我们有亲朋关系,我才愿意在你需要的时候去理解你、关心你、帮助你。而正是在你我可能仅是陌生人,仅因为我们在一个时空相遇过,我也愿意去这么做。这些是我所认为的周夏在影片里的意义,还有我对她的理解。


观众5:

杨导你好,这部电影我是第2次看,其实内心还是比较抗拒的,因为看了会哭。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母女俩去的老人中心,有一个女门童的演员叫做唐婉茹,看得出气质非常儒雅。在电影里,即便得了这个病,她也是很讲究的。演职员表里面她的名字是上了白框的,应该是已经去世了对吗?想问她是素人还是演员?

 杨荔钠:

嗯是的。她不是演员,是素人,是在两个月前去世的。她本身职业是一名老师,高中语文老师。她也是我的好朋友.....


观众5: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母女俩住的这幢楼。这是一个带院子的一个套房吧?我想问,是先有电影的剧本,再选择了这样一个房子,还是先有房子,再有了母女的这个故事?

 杨荔钠:

这是个挺有趣的问题。应该是先有了剧本。但你看到的这个房子也很重要啊。我们当时在杭州拍的,杭州是《妈妈!》的出生地,这个主场景是我们在浙江大学农业学院的分校找的。这是个老建筑,是苏联盖的一栋小红楼。但它里面的面积特别小,我们美术指导就在院子里搭了个景,等于这个家是被制造出来的。但是周围的花园、那条路,都是属于学校的校园。包括女儿有一次穿着婚纱,回到西溪路56号,跑上楼梯。

那个楼也特别有历史感,现在都被杭州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了,因为它的年岁几乎跟女儿一般大。这些场景在杭州出现的时候,当我看到它们,就像看到老灵魂一样。它们为女儿这一家遮风挡雨,它也能诉说她们所有的悲哀与喜乐。家里的气息,也都浸染了大学教授的气质,属于知识分子的居住环境和样貌。


MOViE MOViE:

本片也选择了比较具有类型片经验的美术指导(翟韬)和造型(吴里璐),与《春潮》有非常大的区别。


 杨荔钠:

嗯是的,每个电影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视觉呈现的差别也很大。《春潮》的选景就是我大姨家嘛,没有比我大姨家更合适演《春潮》的场景了。但《春歌(妈妈!)》不一样,《春歌》应该有《春歌》的样子。一对这么好的母女,两位这么好的演员,以及这个院子,本身都是从容、庄重的,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主创,为她们设计的服装、搭建的家,都能契合她们本身的气质。

对于这类老人,其实到了晚年她们才刚刚获得片刻安宁。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把时间都交给了家庭和事业,到老了她们才刚刚开始有一点喘息空间。而在这种宁静的表象下,风暴依然会不期然地降临到她们身边。在故事线上,我设计让女儿发病,而不是母亲,就是要让这场风暴更加不可预测,更反衬出这种意外和不寻常。它才能成为一种警醒:疾病不是老人们的特权,不是吗?



说在最后

MOViE MOViE:

今天我们映后的时间也差不多了。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春歌》这个前片名的出处,它是南宋时期无门慧开禅师的一首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它的氛围与质感,与影片的气质非常匹配。我也把它理解为一种祈愿。祈愿未必能实现,但它的存在就能给予我们些许抚慰。在今天这两小时情绪的跌宕起伏之后,我们也再次感谢杨荔钠导演为我们带来的这部非常温柔的作品,也祝愿《妈妈!》可以在大银幕上走得更久一点!

 杨荔钠:

感谢观众朋友们。如果这部影片给予了你们一些慰藉、更多的一些想象,这就是我做这部电影最好的回馈与意义。再见!

  THE END  


主持人 / Lesley

摄影 / Di-Di

录音整理 / 柯布吸椰 & Sylvia

编辑 / Lesley & Jenny

致谢 / 书本放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获取更多影展、沙龙、见面会等活动情报请订阅我们

找到我们:MOViE MOViE 影城(前滩太古里店)

上海前滩太古里 石区 L3层 S-L3-13

合作联系:qinyiping@broadwaycinemach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